常见问题

了解行业最新资讯,把握市场动态。

微信江湖:秘密那么多 既要社交又要

发布日期:2014-04-03; 点击率:24131; 来源:太仓苏易

翻翻大家的网络社交平台账号,这里有无数的小秘密。我装作毫不在意,却天天去你的页面“报到”;笑眯眯地打招呼,老子早已屏蔽了你。我们强势又胆怯,“傲娇”又自卑;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护隐私,又永远热衷于偷窥别人的世界。 网络社会有着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社交规则,我们共同的追求是,不动声色,了无痕迹。

 

 

【无痕——“看Ta”】谁主动加对方,谁就“输了”

 

想知道Ta的动态,又不想让Ta,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想知道,宁愿每天在搜索框里“手动”输入那个早已烂熟于心的昵称?“暗恋、盯梢神马的最费神了,悄悄关注一键搞定!”当年微博“小秘书”的宣传语,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。

“我悄悄关注了一个高中时候的同班女生。”正在读研的小珊说,“她很漂亮、优秀,我觉得我也不差,一直在明里暗里竞争着,不过上了大学就基本没怎么再联系了。开了微博,我们也没有互相加关注。不是不知道,我们有很多‘共同关注’的同学,他们的微博时常有我或者她的照片,也会“@”到我们。怎么说呢,出于一种可笑的自尊,好像谁主动加对方谁就‘输了’。”

为了“不输”,小珊硬撑着不肯先迈出一步,又忍不住想看看对方的状况,三天两头就去人家的页面上溜达一下,后来嫌麻烦,干脆加了“悄悄关注”。“我觉得不只是我这么想,否则她为什么不来加我呢?”小珊笑着说,“没准她早就悄悄关注我了吧!”
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雪萍坦言,自己也曾“悄悄关注”过某位被限制发言的人。“因为那个人的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,怕公开关注给自己带来麻烦。”可是后来想一想,她也笑称觉得自己真是多此一举了。“我再怎么悄悄关注,新浪和网警那边肯定是知道的嘛。”

QQ空间看过相册、日记后,可以选择“删除本次记录”;人人网面向等级15级或者VIP3级以上用户开放“隐身访问”设置……聪明的社交网站,对于大家越来越希望“藏起来”的意愿可谓洞若观火。   

 

【无痕——“不看Ta”】每三四天,专门去被自己屏蔽了的领导页面点点赞、写写评论

 

“我这小黑屋,关了9个人。”郭妮点开微信,在“不看他(她)的照片”一栏里,5男4女的头像排满了半个屏幕。“我看看最近发的啥……嘿,真没冤枉他们,还那样!”

成为“朋友”,似乎从未像如今这般迅捷。几下点击,彼此的生活和思想就一览无余。当然,“兼收并蓄”常常伴随着时而被“三观不合”的内容硌到眼球的烦扰——

“这男的,风水派,你看,‘2014年犯太岁,你身边有没有属龙,属蛇和属马的人?’;‘2014年,为自己的老妈转一次’;‘果断地转!2014顺顺顺!’一个大男人,这么执迷于星座属相,受不了。”

“这俩男的,无聊派,每天能发十几条。转的段子、新闻都很老旧,或者拍一些没什么意思的风景,蓝天拍,雾霾拍,下雪拍,堵车拍,站在高处拍……”

“负能量派,愤青,玩世不恭,说什么事儿都少不了‘屌丝’、‘北漂’、‘钱’、‘权’,永远在调侃,特不喜欢这种态度。”

“这是律师,偶然认识的,不熟。发的言论、分析太严肃太专业了,‘不明觉厉’啊,默默退散吧。”

“我对女的相对宽容一些,屏蔽的这4个,自拍狂、刷屏狂,这位最厉害,自拍式刷屏狂……”

幸好微信提供了屏蔽功能,你的宝贵页面,再不会被这些没营养的内容侵占。不过,屏蔽也是个技术活儿。姜小姐把“心灵鸡汤派”的领导关进了“小黑屋”,又不敢彻底与之“断绝关系”。每三四天,她会打开“不看他(她)的照片”,专门进入领导的页面,把领导新发的内容浏览一遍,挑上几个点点赞,写写评论。

微博上当然更不能随意取消对“讨厌”的熟人的关注,万一哪天这厮手欠点到你的页面,结果发现已经不是“互相关注”的状态,或者突然私信发不出去……还是用屏蔽功能比较保险。对方毫无察觉,不伤和气。

 

【无痕——“不让Ta看”】发布选“私密”,列表选“其他”,老妈就自动被挡在外面了

 

近日,少女漫画家“伟大的安妮”绘制漫画“请别自私地,独占你的生活”,描绘上了年纪的父母戴着老花镜,一遍遍地学用微博、微信、朋友圈,甚至请邻居家的小孩帮忙,只为多了解一些子女的日常生活情况,令无数网友动容。

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网友表示,正因为怕父母担心,或者在意见有分歧的问题上不愿过多解释,很多时候才选择了隐瞒。网友@kalloer称,“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和他们分享,偶尔发个牢骚还要被担心半天,何苦?除了围脖微信空间,不还有别的方式嘛。”

“还是有选择地分享比较好,而且要不动声色,否则被父母发现你在‘防’着他们,会很伤心的”,上海白领赵静依说。猫咪“小虎”,已经养了三年多了,她将它视作“儿子”,感情颇深。不过当“小虎”还是小奶猫时,赵静依曾在朋友圈里晒过几次照片,收获无数“赞”的同时,每次都被妈妈打来电话批评。

“她反对我养猫,说不卫生。而且我拍过几次给小虎买的各种猫粮、罐头,香肠等等,在柜子里堆得层层叠叠的照片,她说我乱花钱,养猫太浪费。”为了不跟母亲起争执,静依谎称已经将猫送走了。“反正我在上海,她平时也不知道,偶尔她过来看我,就暂时把猫放到朋友家。”

为了能享受“晒猫”的乐趣,又不被老妈唠叨,静依将朋友圈编辑成了两个组,“家人”和“其他”。如果涉及到猫的内容,发布时选择“私密”,然后在下拉列表中选“其他”,老妈就自动被挡在组别的壁垒之外了。

迫于面子加了微信,可又不想让不熟的人太过深入地“窥视”到自己的生活;上了一天班,想要放放松吐个槽,单位的领导得先屏蔽好。家人、同事、三分熟、五分熟、七分熟……只要你的组别编辑合理,定位精准,不让谁看什么,谁就看不到什么。其余的时间,风平浪静,相安无事。

 

【无痕——“和Ta互相看”】或许在他们看来,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亲密到我以为的程度吧

 

与“群”、“组”的概念类似,在微博上,如果不想让所有粉丝都看到自己发送的某条信息,可以选择建立“圈”,只有那个圈里的成员才能看到。如今已被网页版微博取消掉的“密友”功能,可以说是最为“强关系”的“圈”。在互相发送密友申请时,人们曾经历过严峻的“亲密度判断”考验与博弈。

2012年底,小白开始使用密友功能。一段时间后,有个女生申请加他为密友。“这就比较容易产生尴尬”,小白解释,“A给B发送密友申请,B同意,两人成为密友,彼此可以看到对方所有在密友圈里发布过的微博。因为我早就开始玩密友了,我们成为密友之后,她可以看到我所有的密友微博,会发现早在她加我之前,我已经在使用密友功能,而那时我并没有加她……”

既然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失落,自己也就免不了有失落的时候。“我总共给19个自认为关系很好的人发送了密友申请,有17个人通过了,另外二人迟迟没有接受。可他们的日常微博还在更新着,说明不可能没有收到。只有一个解释,他们不想接受申请。”小白猜测,“或许他们此前已经发了一些私密微博,不希望我看到。在他们看来,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亲密到我以为的程度吧。”

早在N年前,QQ的“隐身对其可见”,几乎算是“默默互相看”的鼻祖;而“在线对其隐身”,则诉说着“就不让你看”的悲哀。小小聊天工具已如此变幻莫测,社交网络发展到今天,对微妙人性的揣度与迎合早已深不可测。

上一篇微网站的初步建设的构想

下一篇互联网保险岔路口的三大矛盾

返回顶部